EP2 #回到大溪家鄉

這裡是全臺少數,公園與周邊老街文化、歷史建築完整保留的好地方。藍白的洋房,曾是日據時期的大溪公會堂,民國時代的蔣公行館,現在的大溪藝文之家

曾經的紅磚高牆已在歲月裡斑駁,幸運的是還能從藍白櫥窗間賞讀夏葉冬花,庭園裡一樣毓秀清朗,老樹依舊鬱鬱蒼蒼。

穿越百年的遙想,看見大正時代大溪公會堂熙來人往的風光,輕撫蔣公獨自站在志清亭的鄉愁酒殤。在數十個寒暑之後,一個小女孩來到此地,那是她生平第一次離開親生父母,要把此地當作另一個家鄉。

#春仔花是女人的美學文化

走進木家具館,我興味昂然地看著各種歷史嫁妝。有古意的衣櫃、鏡台和婚床,想像那個時代的婚房裡,抹上胭脂的新嫁娘,嬌羞笑容如燦爛盛開的花。隨後走入相連的木生活館中,在一個展覽裡,重逢了我生命中的春仔花。

「春仔花」又稱「纏花」,是屬於女人的美學文化。在傳統習俗中,女子在年節喜慶和寺廟活動中,必定在頭上佩戴春仔花,祈願幸福與吉祥。尤其是婚禮上,春仔花更是女子重要的裝飾品,從新娘、新娘母親、新娘婆婆、家中女性長輩們以及媒人婆,每位女子頭上都會在喜事的這天頭上佩戴春仔花,富含眾人給新娘的美好心意,祝福新娘嫁到夫家可以豐衣足食子孫滿堂。

我結婚的那天,頭上也別了一朵春仔花,可惜那個年代的春仔花是常見的公版花樣,讓我一度以為只是朵普通的塑膠紅花,為難著現代的西洋禮服和時髦妝髮要如何融入傳統文化。

然而此時的我,是如此驚喜流連於各種式樣的春仔花,不同身分的女性都有適合配戴的春仔花圖樣:雍容華貴的飽滿花型適合長輩,嬪婷秀美的花嫁適合新娘。這門傳統技藝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製作,透過細緻的剪紙構圖,再用絲線不斷地重複纏繞紙片,直到作品呈現絲緞般的光澤。我驚艷於創作家如此澎湃有愛的創作,將古代的喜事祝福以新式的樣貌華麗重現,讓每樣作品都呈現出現代女孩也會喜愛的優雅,相信這是步入禮堂的女孩們也會深深喜愛的春仔花文化~

#與母親的春仔花

從這裡望下,是不染紅塵的田野春光,也是我與母親臍帶相連的地方。

我想起小時候參加的營隊,營隊的老師讓我們把椅子高舉頭上,說,這把椅子是你的孩子,累了就把孩子放下。一節課過去了,大家顫抖不已的手臂卻沒有人把椅子放下,一個個泣不成聲的分享~

於是我開始說起母親的故事,那一年,小女孩獨自一人來到大溪這片陌生的地方,從此開始她要做為別人家的養女,不管身上有多少才華,只能拚命的半工半讀才能換來讀書的曙光。沒有後路所以擦乾眼淚只能往前走,沒有時間猶豫所以跨越困難是必然的選項。直到嫁作人婦,在强褓哭聲中開始學習母親的擔當,度過無數不闔眼的月夜晨昏,為了年幼孩子們的家務生計操勞繁忙,爾後承受少女成長的叛逆心酸,在孩子覓得佳郎後內心空空盪盪~

『心愛的女兒即將嫁為人婦,

含著眼淚,親手在她的髮上別上春仔花,

養育了這麼多年的孩子,

妳一定要幸福呀~

以後妳要勇敢承擔妳的家,

開枝散葉屬於妳的人生。

嫁去遠方,媽媽的思念會化作祝福,

要記得這裡是妳永遠的家鄉。』

走在大溪街上,我的思緒和著眼淚飄揚,

媽媽呀~謝謝妳為我別上的春仔花,

謝謝妳從不曾把我放下~

牽著孩子的手漫步,

那是母親與我,我與孩子之間臍帶相連的地方。

《後記》

在春仔花裡感受的母愛,讓我回家後打聽這位創作者。原來她是一位堅毅的母親,在困境中以愛纏繞出母愛堅強。讓我深深感動所以義務寫文並邀請大家一起支持在地文化。如果妳有心愛的女兒,或是妳是待嫁新娘,不妨來此一趟,為母親或女兒做出屬於妳們之間的春仔花~

大溪藝文之家

手作春仔花連結:

https://forms.gle/39GdB6N8aDNHTLRa7

#大溪藝文之家

#靈芝草人

#回到家鄉